即使在作者电影里,《日掛中天》也是特殊的。导演蔡尚君剪了40个以上的版本,每个版本有着不同的组合方式,最终的成片,是华语电影里比较少见的不靠情节、而靠人物内心变化驱动的作品。电影的节奏与角色们的心跳轨迹重合在一起,赎罪的可能、即将出生的孩子、圆满生活的憧憬,每一次悸动,都让整个电影跟着角色的抉择一同颤栗。
作者:木刃
编辑:蓝二
版式:王威
《日掛中天》是为了获奖而拍的吗?
面对这个大多数人好奇的问题,制片人马双表示,最开始大家真的只是想做一个好电影,“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”。
明明是马双创业薄荷糖影业后开机的第一个项目,但真正先上映的第一部却是《人生开门红》;《日掛中天》杀青时已经是2024年8月31日了,来不及去参加柏林或是戛纳,参选威尼斯电影节是“命中注定”的安排——多年前,蔡尚君导演曾在这块“福地”拿到最佳导演奖。
从一开始,大家对于《日掛中天》的表现都没有更多笃定——商业上,有人不觉得它能得到一定回报;艺术上,有人不觉得它能有所斩获。似乎都有些悲观。
但一切就这么发生了,“看上去不确定的事情,没准暗藏着希望,这就是做电影的魅力”。
获奖后,再次跟黑白文娱回忆起制作过程,马双的表现很从容,“我们已经全力以赴了”。
最初,马双被《日掛中天》的剧本故事所打动。“学了两年心理学,还是对‘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’这个主题感兴趣,才能喜欢和看到这个故事,这个故事如同镜像,体现出了流动的亲密关系里,个体的共生、分离与成长。”
“荣格说,人真正地活着是40岁以后。因为人40岁之前其实被某种程度上的一些社会性的价值所引导,40岁以后才真正地为自己而活。看懂这个故事想表达的亲密关系需要一定的社会阅历,我认为这部电影很好地提供了这样的土壤。”
内核表达如此深邃,《日掛中天》注定不是一个典型的商业电影。这也意味着,作为总制片人,马双在前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:无论是在投融资层面,还是在整个项目的码盘层面。
“做你真正想做的作品。”出于对打动自己的那份力量的尊重,马双将创作放手给值得信赖的团队,最大程度地给导演创作自由度,自己则专心处理码盘运营、营销发行等更为事务性的工作,形成配合。
这其实对制片人本身提出了一定的考验:相对商业片,对创作能力与审美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但打造《日掛中天》等电影的成绩,证实了马双以及薄荷糖影业的创作方法论的有效——搭建科学的电影开发与制片体系,给予创作者充分的创新表达,追求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平衡。
就在近期《日掛中天》刚刚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完成了展映,回到国内即将作为首部“平遥惊喜”影片,在9月下旬开始的第九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亮相。影片与更多观众的对话,正在展开。
“在不确定中找寻某种确定”
读完蔡尚君与其太太韩念锦一同创作的剧本,马双感觉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情感、符合当下潮流的故事,更是一个值得被拍出来、被看见的好故事。
电影名是从粤剧《紫钗记》里的唱词“日掛中天格外红”拆解而成,讲述一对旧情人七年后再见面的惨烈重逢。
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情感困局,而是借着故事发出如刀刃般剜骨的层层叩问:如何面对来自过往的恶行,如何释怀尚未停息的爱恋,如何处理难以弥补的亏欠?一个普通人到底如何才能拥有承担错误的勇气,又要以怎样的代价去换取心安?
每个问题都充满了不确定性,恰如电影本身。但这些不确定中,又充满了某种确定。
比如跟蔡尚君导演的相识。马双聊到,蔡尚君导演的作品《人山人海》,其编剧老师顾峥是自己上中戏时的班主任,已经是一重缘分。后来有一年的FIRST影展,马双与蔡尚君同为评审还坐在了一起,当时蔡尚君初识马双后评价其“看剧本还挺准确”。
缘分只是一座桥,重要的是桥上人如何为彼此驻足。当马双创业后,蔡尚君导演上门递送了《日掛中天》的剧本后,马双有着很大的触动——不仅是感激对方对于自己的认可与信任,更是在阅读中,震撼于其中张力极强的人物关系。蔡尚君导演精准地抓住了当下两性的情感变奏、内在消耗与身体疲惫,在看似平常的波动中细细收纳,带来了令人发省的共振。
“大家情感的颗粒度都变得更细致了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,它不只是有爱、有恨,也有灰色,还有一些复杂的东西。这个剧本很好地表达出了这一点。”
达成合作立项后,《日掛中天》的拍摄制作本身就是个费心费力的活儿。到了后期,如何把这部具有中国社会特质的电影推广出去,也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情。“去国外的电影节是一场探索之旅,因为我们得进行文化输出。况且,不同的电影节会有不同的偏向,我们作为主创方需要做不同的动作,不仅仅只是报个名那么简单。”
7月22日,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公布了主竞赛名单,《日掛中天》正式入围,马双并没有太过惊讶。因为她知道,面对一部电影,人的情感其实是共通的,无关国界。这也是在诸多不确定中,可以确定的事情。
“制片人,就是要保护好导演的创作”
对于一部作者电影,制片人要怎么去参与工作?
“创作”与“工作”一字之隔,马双用自己的制片角度,给出了明晰的解读:创作是导演团队的事情,自己的工作其实就是保护导演的创作,无论是融资、统筹、海外发行、电影节上展,各方各面都要为导演的作品完成铺路。
“大部分作者电影的融资都非常难,但如果进来了好几家资方,也会对导演的创作造成非常大的干扰。这时候,制片人的功能就变得非常重要。如果你不懂创作,你就很难去保护导演的创意。”
辛芷蕾获奖的角色“美云”,是一名饱受生活磋磨的南方服装店老板娘,人设与地域有着强大的关联。2024年7月14日电影《日掛中天》开机后,在广州的五羊邨、东山口、淘金等多个标志性地点取景,以展现最为真实质朴的生活。烟火气的营造是需要巧思的,为了拍摄出广州夜晚的湿濡感,主创最后把灯藏在遮雨棚里,与镜子和三色反光布做出了如水般流动的光影。
更重要的是故事里的人。《日掛中天》是一部探讨情感关系的电影,尤其是承担戏眼的女主角格外关键。片组找到辛芷蕾后,成了一场流畅的双向奔赴:辛芷蕾是一个对情节敏感、特别容易问为什么的人,但看完剧本后,她却觉得非常清晰。“这已经是她个人很高的评价了”,马双感慨。
虽然那会儿马双刚刚创业,但由于《误杀2》、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等电影经验的背书与自身的资源实力,邀约演员的过程相对顺利,一两月内,就聚齐了非常资深、高匹配度的表演阵容。
最后的成片中,辛芷蕾把女主角美云,处理成了一个无法释怀过往、被愧疚感折磨但仍对生活心存向往的普通人。最日常的生活藏着最极致的痛感,这些情绪被辛芷蕾的表演层层撑起,被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称赞为“疯狂与冷静并存,成就史诗般的银幕时刻”。也因此,辛芷蕾在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女演员。这是继巩俐(1992年《秋菊打官司》)、叶德娴(2011年《桃姐》)之后,第三位获得威尼斯影后的华人女演员。
光鲜的背后,有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,这或许是舞台前所看不到的,但马双一直在全力以赴。期间,广东方面作为“第一出品方”,各个事宜都需要洽谈,从刚开始的立项,到报批、审查各种细节;广东省的相关领导也操尽了心,还跟马双一起进行如寻找拍摄地等具体落地事务。
这份心力最终也得到了丰厚回报——这是广东省第一次入围国际三大电影节,也第一次得奖。
“沟通和信任真的是一旦建立,什么都顺了。”
“拍我自己内心特别想做的电影”
作为一名创业不久的制片人,如何平衡商业电影与作者电影的关系?
谈及自己公司的发展规划,马双表示,成立厂牌一年来,大致实行的是“2+1计划”,即每拍摄2部商业片,就会投资制作一部偏于作者表达的电影。“一些作者向的电影,是中国电影现在所需要的东西,也是我们的精神面貌、内心世界到了一个阶段后的刚需。”
即使在作者电影里,《日掛中天》也是特殊的。导演剪了40个以上的版本,中间各个版本有不同的组合方式,最终的成片,是华语电影里比较少见的不靠情节而是靠人物内心变化驱动的作品。电影的节奏与女主角美云的心跳轨迹重合在一起,赎罪的可能、即将出生的孩子、圆满生活的憧憬,每一次悸动,都让整个电影跟着角色的抉择一同颤栗。
电影的最后,在角色心境转换的一瞬间,达成令人忍不住叫出声来的反转,但电影整体是冷静的、克制的。自白、割腕、火灾……所有猛烈的戏剧性瞬间都被镜头避开了,在留白中呈现出更大的复杂。
这种手法无疑带有风险。尤其对作为制片人的马双来说,她需要好好考虑如何提取亮点,去向投资人真正传递出电影的含金量。好在努力后,一切都顺利推进了,“我非常感谢我的投资人,比如陈有方先生”。
虽然在创业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年的商业片,但马双心里一直为作者电影留了一块地儿。因为一直很喜欢关注社会现实的韩国电影,马双毕业论文时写的是《李沧东的电影美学》,成立的公司也取名为薄荷糖影业。公司里聚集了许多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、十数年工作阅历的资深伙伴。马双认为,这是一个大家共赴梦想的新组织。
成立以来,马双的公司制作出品了许多部电影,其中不乏有一定市场回馈的商业片。比如以反诈为切入点的《“骗骗”喜欢你》,巧妙地融入了浪漫喜剧元素;比如以直播行业为舞台的《人生开门红》,既揭示了行业乱象,又在黑色幽默中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。
精准捕捉社会情绪、高质量的类型融合,成了这些商业片成功的关键。而马双的策略在于,既试图通过商业片保障公司在市场中的生存与活力,又着眼于通过高品质的艺术电影提升品牌价值和行业地位。
“但凡我有一点可能性,都会去拍我自己内心特别想做的电影。”
《日掛中天》受到的社会瞩目,也推动了业内对其未来商业前景的期待。2024年,广东省电影票房超过了52亿元,已是连续23年的全国第一票仓;以广东为故事背景,且由广东省出品的《日掛中天》,很有市场潜力。
之前在电影行业论坛,马双就有分享表示,面对电影的长线发展,近几年的困顿其实只是短暂的停歇,在电影人低落的当下,她很欣慰,能有类似《日掛中天》这样的电影,为行业提供一些鼓励。
“我希望大家能看到这样的力量,去做出一些更有意义的电影。”
扫描二维码打开